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误区
糖尿病的两大特点——普遍性和终身性,让很多患者朋友在对待它的时候产生了很多心理上的误区。如果糖尿病患者不能正确对待糖尿病,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与糖尿病"和谐相处",更严重的还会让病情恶化,产生各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常见的糖尿病患者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不屑一顾
许多患者第一次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对检验结果常常是不屑一顾的,总感觉自己其实没得糖尿病或者说自己的糖尿病很轻微没什么大不了,医生的很多忠告和建议都被认为是多此一举。
因为糖尿病初期的症状并不十分显著,很多患者觉得自己身体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会得糖尿病呢?一定是检查出了问题,甚至还有对医院极其不信任的患者认为医院为了赚钱故意夸大检查结果。
轻易绝望
很多患者意识到自己患上了要治疗一辈子的糖尿病后轻易就产生了绝望的情绪,尤其是有些年轻的患者,因为在那一瞬间,他们会觉得人生的追求都失去了意义,求学、爱情、事业都灰飞烟灭,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消极厌世的心理。
有些患者这时候就消极应对,按照医生和家人的要求治疗,但学习工作上就没有动力,更有甚者不积极配合治疗,放任病情的快速恶化。一些退休老年患者,原本打算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可却因为这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也容易放任自流。

过度焦虑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许多患者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让他们终日过度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患上尿毒症等可怕的并发症,这样的焦虑让他们再也无法154糖尿病·真相:医生也在读静心生活下去。
抗拒对立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甚至会成为妨碍病情康复最大的障碍,糖尿病患者中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许多糖尿病患者经过长期的努力依然控制不好血糖。
进而发展至跟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对立,甚至抗拒治疗。尤其是一些患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容易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
迷信药物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然是重要的,但过分依赖药物甚至迷信药物却又是要不得的。很多患者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信仰",总觉得现代科技已经如此发达了,还有什么病治不好吗?
他们相信多吃药、吃对药一定能把糖尿病治好!但是,他们忽略了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平衡饮食、控制体重、劳逸结合、调适心理、锻炼身体、戒烟限酒等非药物疗法,所以他们的疗效也不会太好。
患上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这些心理误区之中不愿意从中走出来。只有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平静地面对患上糖尿病这个事实,才能够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态度,进而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抑郁
糖尿病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有学者提出两种疾病属于"共病"状态,常常伴随出现。临床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倍,大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抑郁症,并且抑郁症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肥胖和2型糖尿病。

什么是抑郁症
什么是抑郁症呢?它有哪些临床表现?首先要说明的是,正常的情绪波动、心情不好并不是抑郁症。简单地说,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思维迟钝、行为迟滞以及各种躯体化症状。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逐步提升,糖尿病患者自然也在其中。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大脑反应慢)、生活空虚、不愿意参加社交,伴有焦虑、睡眠障碍易早醒、性欲减退,除此之外还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
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容易患上抑郁症,这是为什么呢?相关研究表明,可能与如下机制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关注血糖波动、服药剂量等,心理负担会大大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有活动较少、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且一些降糖药物会增加体重,外人看来他们似乎早已习惯,但其实他们心里也有很大的压力。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很难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上加以调节的:糖尿病能够引起大脑病理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大脑萎缩,脑容量下降,这种病理改变可能对抑郁症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可知,血糖控制越好的患者,从身心两方面都更容易预防抑郁。抑郁症患者本来没有糖尿病,但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这又是为什么呢?
研究表明,可能与如下机制有关:抑郁症患者大多有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往往导致肥胖;抑郁症患者在血糖正常情况下,会出现胰岛素抵抗,但这会随着抗抑郁治疗而有所缓解。
如果有些患者的抑郁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服用药物,但一些种类的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可能会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任何一种疾病出现在身体上都是让人痛苦的,更何况两种疾病同时发生。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危害很大,因为二者会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重要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糖尿病发展的最终结局多会引起其他重要脏器(如眼睛、肾脏、心脑血管等)的并发症,这又导致不少患者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并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反之,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够理想,有时病情还会加重,又会使患者的情绪更加低落,对生活丧失信心和希望,从而加重患者的抑郁。
糖尿病和抑郁症都会对社会和家庭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是造成残疾的重要因素(分别位于第4位和第9位),不管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抑郁症患者,都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调整心态,配合治疗,控制好原发疾病。
由于各种各样一时间难以改变的原因,目前临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多集中在糖尿病本身,但实际上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所以对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在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治疗,但这种心理治疗往往是医院里的大夫无暇顾及的,所以还要依赖于患者自己和亲友的帮助。